返点、返佣、违规让利、降低标准……看似是营销手段,实则推高了经营成本、吞噬行业利润,甚至诱发恶性价格战、破坏市场公平。据《经济参考报》报道,今年以来,包括广东、宁夏、安徽、上海、宁波等多地金融监管部门、银行业协会陆续叫停银行业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。与此同时,多家商业银行也发声拒绝“价格战”。对此,业内专家建议,银行业应杜绝“规模情结”,依法合规经营,根据自身需要端正发展理念,实现差异化、高质量发展。
金融行业的“内卷”现象由来已久。从基层员工疲于完成各种指标,到银行网点间的客户争夺战,再到金融产品的过度包装——这场无声的竞争,正在消耗整个行业的活力。近期,多家银行推出“反内卷”措施,取消不合理考核,减少加班要求,简化业务流程。这些举措看似是内部管理的调整,实则是金融服务本质的回归。当银行摆脱“内卷”束缚,专注于提升服务质量,最终的受益者将是普通百姓。
银行“内卷”首先损害的是金融消费者的利益。在业绩压力下,银行员工往往将销售指标置于客户真实需求之上。消费者走进银行期望获得专业建议,却常常遭遇过度推销。这就导致金融产品与客户需求脱节,既损害消费者权益,也埋下风险隐患。
银行员工同样是“内卷”的受害者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,让从业人员承受较大压力。这种环境导致人才流失加剧,反过来又影响服务质量,形成恶性循环。当员工疲于应付各种考核时,既难以深耕专业领域,也无法培养真正的服务意识。
从宏观角度看,银行业过度“内卷”扰乱金融秩序。为争夺资源,银行间采取非理性竞争手段,既压缩利润空间,也增加系统风险。这种恶性竞争无法创造真正价值,反而推高社会融资成本,最终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承担。
银行“反内卷”是对金融本质的重新思考。减少考核指标、禁止过度加班等措施,实际上是对原有发展理念的调整。这种转变看似影响短期增速,却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。当银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,转而深耕客户需求,就是在重建金融与实体经济间的良性循环。
“反内卷”的深层意义在于重塑金融行业的价值观。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和资源配置。当银行将注意力,从短期指标转向长期价值,从同业竞争转向客户需求,整个行业的生态将发生积极变化。这种变化既能让从业人员找回职业尊严,也能让消费者享受更优质的金融服务。
对普通百姓而言,银行“反内卷”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。金融产品将更加透明,理财建议更加客观,服务流程更加便捷。更重要的是,银行回归稳健经营,将提升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,让老百姓的资金更有保障。
银行“反内卷”看似是管理调整,实则是金融文化的深刻变革。它重新定义了金融成功的标准——不是规模最大,而是服务最优;不是增长最快,而是风险最小;不是利润最高,而是客户最满意。当金融业聚焦服务本质时,最大的受益者将是普通百姓。这正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——让金融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服务。(张西流)
晶顶网配资-晶顶网配资官网-在线配资公司-全国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